文章

慢性湿疹易反复,针灸治疗更健康

慢性湿疹是一种易反复发生的疾病,一旦身体接触过敏物质,或者有某些诱因都有有可能导致慢性湿疹的发作。可以通过慢性湿疹症状来了解慢性湿疹:慢性湿疹多局限于一个部位,如肘窝、小腿、阴囊和女阴等,丘疹界限显然,并且炎症不显著。慢性湿疹患者的患处皮肤肥厚粗糙,嵴沟显然,呈苔藓样变。颜色为褐红或褐色,表面常附有糠皮状鳞屑,伴有抓痕,结痂及色素沉着。部分皮损上似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浆液渗出。发生于手足及关节部位者,常呈破裂或疣状,自觉疼痛影响活动。


慢性湿疹是一种与变态反应有关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其临床表现为患部皮肤浸润性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皮损多为局限性边缘清楚的斑块,以手足、小腿、肘窝、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见(头面、四肢屈侧及会阴部位好发)。

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和复发性、日久不愈性的特点。可因刺激而急性发作。目前西医对湿疹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抗过敏或激素对症治疗存在副作用大且疗效不稳定的缺点;中医常常采取口服清热解毒中草药物治疗,但长时间服用又容易损伤脾胃,反过来又会加重症状,引起湿疹反复发作久拖不愈。

慢性湿疹归属于中医学的“浸淫疮”;“湿毒”之范畴。据其发病部位之不同又有生于小腿的“臁疮”;生于肘窝或腘窝部的“四弯风”;生于阴囊的“绣球风”等不下十余种的不同名称。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言:“诸久疮者……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明确指出风、湿、热三邪为其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基础。

明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又补充了饮食不当内生湿热之病因,并提出用蛤粉散外治的方法。清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湿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这里不仅对本病的临床症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而且还将内因和外因有机地结合起来。总而言之湿疹的发生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节(调理不当)伤及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性重浊黏腻,湿蕴日久耗气伤阴,又复感风寒湿之邪,风寒湿热郁于腠理,内外两邪相搏而发为湿疮。

治宜应清热燥湿,养血活血为****。令患者取适宜体位并将患部充分暴露,用碘酒消毒患部及梅花针针尖部后,术者右手持梅花针的针柄部,利用腕部的力量如鸡啄食样弹力使针尖垂直地叩刺到患部皮肤上,随即借着自然的反弹力作用把针仰起,每次针尖接触皮肤时可以听到“哒、哒……”的声音,如此连续地由湿疹外缘如螺旋状顺时针方向向湿疹中心扣刺。

扣刺时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呈垂直90度接触,不能慢刺、压刺、斜刺和拖刺)、力度要适中、频率要均匀(一般每分钟叩刺70至90次),叩刺至局部皮肤明显微微出血为度。叩刺后将事前捣烂如泥的大蒜泥外敷于扣刺过的部位(蒜泥厚度约2厘米),接着术者右手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艾条使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对准蒜泥上面(点燃端的艾头与蒜泥上面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局部温热、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度。灸治时间不可过久、温度不可过高以免局部起泡。

灸后将蒜泥轻轻去掉再用碘酒消毒,如有局部发热痛疼为正常反应不必作任何处理。同时在常规消毒后用小号三棱针快速点刺耳穴心点、脾点区域的浅表静脉,各挤压鲜出30余滴血,消毒后的干棉球压迫止血再用碘酒局部消毒即结束一次治疗。每周两次,10次为一个疗程。《素问·皮部论》云:“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说明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梅花针扣刺病变部位可达疏通脏腑之气,激发调节经络功能,增强皮肤对内外淫邪的抵抗能力。大蒜性辛、温,归脾胃及肺经,具有消肿、解毒、杀虫等功效。耳为宗脉之所聚,点刺放血能直接清泄郁热,调节心脾功能。该法治疗慢性湿疹具有疗程短、痛苦小、治愈率高、简单易学易施术的优势。 

最后再说一下慢性湿疹的治疗尽量要寻找发病原因并去除之,避免较长时间或短期大剂量外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免导致药物依赖性皮炎。在外用药剂时要依据临床皮损表现而定,如红肿明显,渗出多者应选溶液冷湿敷;红斑、丘疹时可用洗剂、乳剂、泥膏、油剂等;呈水疱、糜烂者需用油剂;表现为鳞屑、结痂者用软膏;若苔藓样变者可选择泥膏、软膏、乳剂、涂膜剂、酊剂及硬膏等。

患者应该积极与医生合作,建立治愈信心,尽可能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如热水洗烫、过多使用肥皂、用力搔抓,注意调整饮食,以清淡饮食为好,忌食辛辣刺激,避免进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类、海鲜、贝类、动物内脏。衣着应较宽松、轻软,避穿毛制品或尼龙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