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考题

 

 

大头瘟--因感受风热邪毒而引起的以头面焮红肿胀、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烂喉痧--是外感温热时引起的一种急性温热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

密布等为主要特征,属于温毒范围,多发于冬春二季。

 

战汗--多系邪气留恋气分,邪正相持,正气蓄积力量奋起鼓邪外出而突然发生全身

战栗后大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

 

两阳相劫--风与温邪为阳邪,两阳相遇,风火交织,必耗伤津液,致使无津上荣,

而出现的口、鼻等头面清窍干燥的现象。

 

浊邪害清--浊邪,指湿浊邪气;清,指轻清的阳气上通于头面的孔窍,如耳、目、口、

鼻等。湿为重浊的邪气,与热邪相结合,湿热蕴积而上蒸,轻清的阳气被阻遏,以致孔

窍壅塞,出现神识昏蒙、耳聋、鼻塞等症状。

 

新感温病----感受时令病邪后即时而发的温病 

伏邪温病----感受外邪后未立即发病,邪伏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病的温病。 

逆传心包----温病初期,肺卫之邪不解,直接传入心包,阻闭机窍,出现神昏谵语,

        灼热肢厥,舌蹇舌降等症。

最留恋气分的--- 湿热病邪

温热类温病---舌红绛,无苔

湿热类温病---伤阴液不明显,舌黄腻,干燥。

 

吴又可 的瘟疫是指湿热疫,明末,专著《瘟疫论》

余师禺 的瘟疫是指温热疫/暑热疫/燥热疫

疏卫润燥 - 桑杏汤

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的人,元代末年

清4大家,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薛生白,吴菊通《X条辩》,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

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按发病初期,分新感温病、 伏邪温病

新感:初期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证,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冬温等;

--特点:1.证侯表现,初期症候与时令之邪致病特点相一致;2.传变:自表入里,

由浅入深,即由卫入气,再深入营血;

3.病症特点:较伏邪温病病情轻、病程短;4.初期以解表透邪为大法。预后较好。

 

伏邪:初期即病发于里,以里热见证为主要表现的。。。如春温,伏暑等

--特点 1、证侯表现:病发即显现一派里热证,若无外感激发,一般无表证

2.传变:里热既可由里达外,也能进而深陷。

3.病症特点:病情重、病程长;4.初期以清泻里热为主。

 

暑热病邪:1.伤人极速,侵犯阳明2.暑性酷烈,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顾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粘腻淹滞,传变慢,难于速去;2.易伤脾胃,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3.困住清阳,闭郁气机

三、选择题:

(1).在神志异常的类型中,神志昏蒙、谵语、神志如狂,属病情最严重的是[昏聩不语]。

(2).暑邪致病特点:伤人急速,径犯阳明;暑性酷烈,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致病特点:1.里热偏盛,病自里发;2.病情复杂,易动风动血;

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4).气温病有:伏暑、春温。伏邪温病的致病特点:病程长。

 (5).白砂苔---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而干硬如砂皮,扪之糙涩。为里热实结之证。

.白霉苔---预后多不良,常见于温病患者久治不愈,胃气大伤,或滥用抗生素激素者。

苔白腻而舌质红绛属气分病变,为湿遏热伏之征象。

----辨舌质: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乎潮润,手扪之却干燥无津者,为阴液损伤之象,

多由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而致,多见于肺胃阴伤者。

而舌绛不鲜,干枯而萎,为肾阴耗竭之征象,病情多危重,见于温病后期。

7、春温病名出自----《伤寒补亡论》

8、清燥救肺汤的药物组成:石膏、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

9、风温初起表现为发热,恶风,咳嗽等肺卫见症。而春温初起即表现为里热炽盛,呈现高热烦渴之象。

10、叶天士所说的夏暑发自阳明指的是暑温病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热势亢盛。

 

内外相搏-薛生白《湿热病篇》

11、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

12、论湿篇中,---面色苍者指的是阴虚;面色白者指的是阳虚。

13、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指的是通利小便。

14、吴鞠通温病初起提出的三禁:禁汗、禁下、禁润。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银翘、桑菊饮

气分:白虎汤、人参白虎汤

营分:清营汤     ---热入心包  凉开三包

血分: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热入心包  凉开三包

 

卫、气 (表、浅)属于实证:

卫分:发热恶寒(风)各个季节都有;

气分:只发热不恶寒、高热,口渴,苔黄

 

营、血(里、重)属于虚证:

营分:发热、只在晚上、邪入阴分(营或血)心狂、不寐,斑疹隐隐

血分:发热、身热,殷红、少苔,心狂、入狂、谵语、斑疹密布

 

卫气、营血 区分标志在神志是否改变。治疗的最佳时期实气分、关键点在营分。

 

--------同是阳明病,伤寒和温病有何区别?

伤寒和温病的阳明病本身并无区别,都是里热实证,其临床表现都是身大热,口大渴,

大汗出,脉洪大,治法都是清热生津方用白虎汤。区别在于伤寒的阳明病是由表寒入里化

热而来,在由寒化热的过程中,寒热搏击,阳气耗损,表现为潜在着阳虚。而温病初起

是热邪入里,热盛伤津,虽然阳气也伤,但以伤津液为主,表现为津液不足。伤寒初起

口不渴,温病初起口渴,伤寒初起小便清长,温病初起小便黄少。从疾病发展方面,伤

寒的阳明病是向三阴虚寒证发展,因为在阳明病的过程中,持续高热会继续耗伤阳气,

最后导致阳气衰微而出现三阴虚寒证,甚至亡阳厥逆;温病的阳明病是向三阴阴虚证发

展,在温病过程中津液已伤再伤,最后都导致津液大伤而出现三阴阴虚证,向亡阴脱液

发展。二者的病因不同,所以初起的临床表现不同,发展的过程也不同,最后的结局截然不同。

 

---------起病即见里热证候的都是伏邪温病吗?试举例说明之

病即见里热证候的不一定都是伏气温病,也有属新感温病的。如暑温,湿温等。现以暑温

为例说明如下:暑温发于夏季,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甚至暑入心包等里热证而无卫分表证,

何以属新感?因暑即为火,其性酷烈,传变极速,致病多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经过。初起

即见暑入心包,因暑为火邪,心为火脏,通于夏气,同气相求,致病可直犯心包的特点一致。

正是由于这种里热证候的出现,与夏令的主气所形成的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完全相符,

自然是感受当令之邪即时发病的新感温病了。

 

----------温热与湿热区别

湿热类温病主要包括温湿、伏暑、霍乱,这类温病在病因上都是湿热相兼为患,有时出现

湿中蕴热,有时出现湿郁热蒸两者俱盛,初期湿偏重,起病慢,发展慢,治疗重在去湿透热。

温热类X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湿邪化燥,热邪化火,其病邪性质由湿邪相兼转化为无湿的温热类

温病。主要有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这类病邪虽然发病季节和感受时

令不同,但本质都湿温热性质,所以发病急、传变快,发热显著、易伤津液,严重着可出现

热邪内陷,引起昏迷、抽搐,治疗以清热保津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