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调理解除耳鸣失眠
耳鸣、耳聋是一种听觉异常。耳鸣是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觉;耳聋是患者听觉减退,或者听力完全丧失。本病见于流行性感冒、中耳炎、外耳道炎、鼓膜穿孔或者破裂,高血压、内耳性眩晕、颅内肿瘤等。
正常情况下人的耳能感受到范围在20至20000Hz的声音。当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功能某部分发生异常时就会出现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听力障碍或听力减退这即是耳聋。耳聋临床上可分为以外耳和中耳病变引起的传导性耳聋、以内耳和听神经病变引起的神经性耳聋及混合神经性耳聋三大类别。传导性耳聋又称传音性聋是由于外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因耳部传音系统的病理因素发生障碍而导致的耳聋。
常见的致聋因素有外耳道盯咛、异物、炎症、先天性耳道闭锁、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畸形、肿瘤、大疱性鼓膜、耳硬化症早期等。该类患者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中接受语言的能力往往和正常者相仿。在音叉检查时林纳试验气导大于或等于骨导,韦伯试验偏向患侧耳,施瓦巴赫试验骨导延长;电测听(听力图)检查时骨导曲线正常或接近正常,气导曲线听力损失在30至60dB之间,一般低频听力损失较重,存在气骨导间距。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消失)的一种病证。
常见的病因有小儿在患病后连续使用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素引起的药物性中毒;或由于病毒感染或内耳血管栓塞引起;再如脑膜炎、麻疹、伤寒等传染病所致;或由外伤或爆震、噪音引起等等。也就是说无论哪种因素造成听觉神经损害而出现听力下降或者全聋的都属于这类耳聋。临床表现以听力障碍、减退(甚至消失)为主要症状,常常伴有耳鸣、蝉鸣或其他各种声响,在安静环境中感觉更为明显。还会伴有发热、头痛、烦躁不安、腹胀、腰酸乏力等多种全身症状。如果由于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均有病变导致感音和传导障碍者称为混合性耳聋。 混合性聋的听力改变特征是既有气导损害,又有骨导损害,曲线呈缓降型,低频区有气骨导间距而高频区不明显。两部分受损的原因既可相同,也可各异。
前者如在化脓性中耳炎所致传导性耳聋的基础上,因合并迷路炎证或因细菌毒素、耳毒药物等经蜗窗膜渗入内耳,引起迷路液理化特性与血管纹、螺旋器的结构改变而继发感音性聋。据相关统计,我国听力语言障碍人数高达2057万之多,其中儿童患者约为200万人,7岁以下儿童约80万,新生儿听力损伤总发病率为9.52‰,30%以上的老年人有听力障碍。此外,听力障碍者数量还在以每年2至4万的速度递增。目前西医对于耳聋仅仅限于血管扩张剂及降低血液粘稠度的药物、维生素B族和能量制剂、类固醇激素等药物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则配助听器与埋植电子耳蜗或人工耳蜗、听觉语言训练等法。存在着治疗费用高,效果一般的弊病。
耳聋属于祖国医学的“耳聋”、“重听”范畴。早在西周《左传》书中就有:“耳不听五声为聋。”的记载。《杂病流源犀烛》曰:“然耳聋者,音声闭隔竞一无所闻者也,亦有不至无闻,但闻之真者,名为重听。”前者一无所闻的“耳聋”约相当于西医学的中重度、重度(以及全聋)的感音障碍所致的神经性耳聋。后者闻之不真的“重听”相当于西医学中以听力损失轻为特点(小于60分贝)的传导性耳聋。
除此之外中医还有“风聋”;“虚劳聋”;“劳重聋”;“逆聋”;“久聋” ;“毒聋”等称谓。中医学认为:耳为肾之外窍、为十二经脉所灌注内通于脑。可因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侵袭胆经,阻滞经气致耳窍闭塞不通而听力剧降;亦可因情志过极致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循肝胆经脉上窜耳窍发为耳聋;或因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而是听觉减退;或因过劳、久病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导致耳聋。针灸治疗耳聋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即已有记载。《内经》则提到了多种耳聋的针刺辨治。
《针灸甲乙经·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一节中主要篇幅具体介绍的就是耳聋的取穴之法。选取患部耳门、听会、听宫为主穴。以猝然耳聋,听力迅速下降,鼻塞头痛,恶寒发热,耳内疼痛伴有耳内发胀阻塞感为主证者加取关冲、足窍阴。由于耳聋经久不愈,兼有头晕目眩,蝉样耳鸣不断,面色少华,神疲气怯,腰膝酸痛,遇劳则甚者加取太溪、照海、足三里、关元。令患者取仰卧位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碘酒常规消毒,拿一枚硬币令患者用门牙咬住后取毫针沿骨缝刺耳门、听会、听宫各1.5寸,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为佳。
毫针直刺太溪、沿骨缝直刺照海各0.8寸,施以捻转补法。毫针直刺足三里、关元(在排尿后)各1.5寸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诸穴针刺后均连续施术各约1分钟。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关冲、足窍阴二穴处术者先用手指按压揉搓致局部发红、发热,常规消毒后用小号三棱针准确快速的点刺之,然后边用手指向外挤边用75%酒精棉球搽试针眼处,每穴处挤出鲜血约30余滴。双手交替隔日施术一次,5次后改为一周两次。施术后针刺部位当日禁止湿水。方中耳门、听会、听宫均循行于耳周围部,针刺之可以直接疏通手足少阳之经气以开耳关闭阻。
在《针灸逢源》中就有:“新聋多热,取少阳……久聋多虚,补足少阳,……耳门,听宫,后溪,听会……”的论述。太溪穴有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之意,为足少阴肾经输(原)穴;照海为足少阴经与阴桥脉交会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中医学认为少阳为一阳初生之气,源出于肾。取太溪、照海不但可清热生气,还有“治病求源”之效。关冲属手少阳三焦经,是该经的井(金)穴;又是五输穴之一。有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之功效。足窍阴属足少阳胆经,也是该经井(金)穴。具有平肝熄风、聪耳明目、泄热、利胁、通窍的功能。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刺激之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还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主要是祖国医学认为的“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培补后天功效。关元为任脉经穴,小肠募穴,且为足三阴会穴,故而可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作为古今保健要穴之一。
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来说,祖国医学有“肾为先天之本”之理论,《素问. 上古天真论》有“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在关元穴处施术能培补元气、行气活血、补益阳气、导赤通淋。肾中精气充盛则身体强壮,聪敏而慧。足三里和关元配用共同达到阴得阳以生,阳得阴以长,既充养先天,又培补后天的最佳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