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肾下垂概述 治疗肾下垂的取穴、治法、疗效评价
肾下垂,系肾脏位置异常。多见于年老、体弱或消瘦体型者。其临床表现为腰骶部胀痛,尤其在久立、负重及远行后更明显。有时触诊可及下垂之肾脏,超声 波检查可发现肾脏位置低于正常水平,或当身体由立位变为卧位时,肾脏的移动度大于3.5~5.5厘米。现代西医学对本病症尚无理想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肾下垂,在古代医籍尚未发现有关记载。现代较早的报道为1977年,有人采用点穴推拿之法治疗186例肾下垂,结果全部有效,痊愈78例 中,仅3例复发[1]。80年代以来,应用穴位低频电疗加穴位注射[2],或体针配合耳针[3]等,都有较好的疗效。通过临床实践,还发现了一些对本病症 有效的新穴。迄今为止,虽然报道文章不多,但观察例数不少,值得参考借鉴和进一步探索。
【治疗】
针灸
(一)取穴
主穴:夹脊胸11、胸12。
配穴:肾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效不显者,加取配穴。夹脊穴,宜快速直刺进针,然后缓缓送针,刺入1~1.5寸,以探索满意针感。针夹脊胸11时,要求针感向肾区或 下腹放射,针夹脊胸12时,要求针感向髂脊旁或下腹放射。若伴有胃下垂时,兼取夹肖胸7、8、9、10穴,有针感即可。针以上穴,针向既不宜偏向脊骨,防 刺入脊髓;又不宜偏向外侧,防刺中内脏。留针20~30分钟。配穴可用温针,或无瘢痕灸3~5壮。针灸间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1例(共14枚肾),结果,右肾11枚,8枚痊愈,2枚好转,1枚无效;左肾3枚,2枚痊愈,1枚无效。总有效率为85.7%。11例中有3例兼胃下垂,2例明显好转,1例无效[4]。
体针加耳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水分、解垂、委中、阴谷(以上为体穴);2、肾、腰椎、尿道(以上为耳穴)。
配穴:食纳不佳加足三里,便秘加支沟或大肠(耳穴),便溏加关元,眠差加神门。
解垂穴位置:髂前上棘内3寸。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加用配穴。体针一般先取水分、解垂。直刺进针,深度约1~1.5寸,得气之后,再调节针感方向,使感应向上。提肾时。用泻法。其中 解垂一穴,针感明显,可向四周放射,提肾时,宜使针感向上及向外侧扩散至腰部。然后改为平补平泻法。肾脏上升时产生恶心欲吐者,加阴谷;肾脏复原后,刺委 中以巩固效果,均直刺,施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
耳针,探得敏感点后,用5分毫针刺入,留针半小时。或采用埋针或耳穴压丸法。
体针及耳针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第二疗程起,视症状改善情况,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尿检及物理检查正常,触诊未扪及肾体。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超声波检查示肾体上升1~3厘米,尿检红细胞相对减少或消失,触诊肾体稍有上升。无效:经1~3疗程治疗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共治128例,以上述标准评定,结果痊愈41例(32.0%),有效73例(57.1%),无效14例(10.9%),总有效率为89.1%。其中,对游走性肾下垂,虽有效果,但不易巩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