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癫痫概述 治疗癫痫的取穴、治法、疗效评价

概述

脑部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突然、过度的重复放电,导致脑功能突发性、暂时性紊乱,临床表现为短暂的感觉障碍,肢体抽搐,意识丧失,行为障碍或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称为癫痫发作。可分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等,具有间歇性、短时性和刻板性的共同特点。

针灸治疗癫痫发作,现代较早的报道在五十年代初。之后,临床资料逐渐增多,科学性不断加强,五十年代末就有单位对针刺与癫痫脑电图之间的关系作了初 步探讨[1]。特别是近十馀年来,各种穴位刺激的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控制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和延长间歇时间方面,有较好的作用,特别对于预防癫痫 发作减少发作的频次,也有一定效果。在所有的穴位剌激方法中以穴位埋线应用最为普遍。目前,总有效率在80%左右。

关于针灸治疗癫痫发作的机理,已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完全阐明尚有较大距离。五十年代,有人提出针刺穴位是警觉刺激的一种[2]。国外有人通过在异常 脑电波部位(事先据脑电图查出)针刺通电,发现可使脑电呈现的异常波消失[3],提示针刺可能是通过抑制癫痫的异常脑电波达到治疗作用的。国内也观察到, 针前属正常脑电图的大发作患者,针后仍属正常;而异常脑电图者,针刺则可使72.6%的患者表现为异步化现象(表明癫痫放电停止或减少),进一步证实针刺 对癫痫发作有良性控制作用[4]。动物实验也表明,电针可使大鼠脑电出现同步化趋势,可能是通过加强脑的抑制过程来抑制癫痫的发作[5]。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大椎、腰奇、水沟、后溪。

配穴:百会、陶道、鸠尾、内关、神门、丰隆、筋缩、太冲。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情酌取配穴2~3穴,大椎穴以26号针,上斜30度角进针1.5寸左右,当病人有触电感,即退出几分留针。腰奇亦须深刺、重刺(针深1.0~1.2寸)。主穴留针15分钟,配穴一般不留针。大椎、腰奇去针后可加拔火罐。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显效:针刺后半年以上未发作或发作明显减少(减少75%以上),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2、有效:针刺后发作减少(减少25%以上),发作持续时间缩短;3、无效: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或一度好转,后又恢复至治疗前状态。

以上法治疗149例。总有效率65%~88.9%[6,7]。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间使、外关;2、神门、后溪。

配穴:分2组,与上对应。1、鸠尾、百会、章门、本神、大陵;2、鱼际、阳溪、三阴交、足三里、丰隆。

(二)治法

药液:0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溶液、维生素B1注射液(含量100毫克/2毫升),任取一种。

每次选一组穴(主穴均取,配穴取1~2穴)。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或出现感传后,推入药液。普鲁卡因每穴注入5毫升(间使、足三里须10毫升),维生素B1每穴0.3~0.5毫升。每日一组,交替轮用,10次1疗程。

(三)疗效评价

治疗145例,有效率为82.1%[8]。

头针

(一)取穴

主穴: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病灶相应区、癫痫区。

配穴:情感区、感觉区、胸腔区、枕上正中线。

病灶相应区位置:须依照脑电图表现,确定其病灶部位,在相应的头皮区域取穴,主额、顶、枕、颞等区。

情感区位置:在运动区前,距该区4.5厘米的平行线上。

癫痫区位置:风池向内1寸再向上1寸,在斜方肌尽头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只取一区,根据症状(如精神运动性癫痫加情感区,肢体感觉异常加感觉区等)或疗效情况酌配配穴1~2穴。以26号或28号毫针,进针达到所 需深度(长度),快速大幅度捻转1分钟,频率200次/分钟以上,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以同法运针1次。亦可接通G6805电针仪,密波脉冲频率 50~240次/分钟,输出量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时间15~120分钟。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228例,有效率在67.71~100%之间。其中98例曾作1~6年随访,结果显效65例(66.3%),有效23例(23.5%),总有效率89.8%[9~12,16]。

拔罐

(一)取穴

主穴:会阳、长强。

(二)治法

先将被褥分层叠成斜梯形,嘱患者伏卧其上,头胸部降低,臀部垫高,并使两股略分开,暴露 会阳及长强。先在该穴区进行严密消毒。术者一手之中指置患者督脉上,食指与无名指置于两侧之膀胱经,自大椎与大杼穴至长强与白环俞穴处,从上而下推按三 遍。然后取三棱针对准会阳(双侧)、长强,迅速点刺,深约0.3厘米。立即用抽气罐吸拔。留罐3分钟后起罐。接着再重复上法推按、拔罐。如此反覆进行 3~5遍。吸拔物为血液和淡黄色粘液,一般开始时其量较多,拔2~3次后逐渐减少,以粘液出尽为止。每周治疗二次,癫痫发作频繁者,可隔日一次。10次为 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二疗程。若作巩固治疗,可每周一次,不计疗程。治疗前长期服用抗癫痫药者,可嘱其逐渐减量。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3例,治后半年以上未发作并停用抗癫痫药物者9例;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间隔时间延长,计12例;2例无效[15]。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分4组。1、合谷、后溪、内关、足三里;2、哑门、大椎、间使、曲池;3、鸠尾、腰奇、心俞;4、脊中、筋缩。

配穴:大椎、膻中、长强、中脘、丰隆。

(二)治法

可根据临床发作类型选取主穴,以躯体阵挛、强直为主取第1组,以感觉障碍为主取第2组,以内脏障碍为主取第3组。综合性的取第4组。配穴据症酌加, 前3组用缝合针埋植法:皮肤常规消毒,局麻后,以1~3号铬制肠缝穿于三角缝合针上,用持针钳夹持从一侧植入穴位正中适当深度,由另一侧穿出,剪断两侧之 肠线,略提一下皮肤,使线头进入皮内(注意切不可暴露在外,以免引起感染),盖上无菌敷料。第4组用止血钳埋植法:局麻下,在穴旁1.5~2厘米处,沿脊 柱方向纵形切开0.3~0.5厘米,用小号止血钳向左右两侧分离皮下组织深达肌膜,以钳之弯侧直插穴位深部并按摩1~2分钟,至病人有麻、胀感,取3号羊 肠线3厘米对折并埋入穴位深部,以敷料固定。配穴用18号脊髓穿刺针刺入穴位下肌膜层,待有麻胀后抽出针芯,将2厘米3号肠线推入穴位,盖上消毒敷料,并 加以固定。每次选1个主穴,1~2个配穴,间隔20天至30天埋线1次。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共治1711例,结果显效890例,有效778例,无效43例,其总有效率为97.4%[13,14]。

芒针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腰阳关、神道透大椎、腰奇透腰阳关。

配穴:额三针、昼发加申脉,夜发加照海,体虚加是三里,关元,失眠加神门、三阳交;痰多加丰隆、膻中。

(二)治法

主穴及配穴之额三针一般均选,余穴据症而加。背穴用0.6~1.5尺芒针进行透刺。额三针取双侧眉冲沿膀胱经透刺2针,以此连线的等边三角形另一顶 点处沿督脉经透刺,余穴按常规刺法。针刺得气后,背部穴位以中等频率捻转1分钟,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按证候用补法或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如每 周发作>3次者,每日2次),15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70例,结果治愈19例,显效22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9%[17]。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大椎、腰俞。

(二)治法

敷药制备:活斑蝥捣碎备用,白矾和麝香另研备用。

先在选好穴位消毒后,用消毒瓷片划破所选穴位皮肤,轻微出血,在出血处拔火罐,约1~2个小时。取下火罐,将斑蝥、白矾和麝香自下而上依次敷于出血处,最后用风湿膏固定,保留3天,每周贴药1次,每4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42例,治愈6例,显效9例,好转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1.4%[18]。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指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由于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所以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以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为特点,常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溃疡病如防治不当,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幽门梗阻,大出血、胃穿孔等。
现代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报道在五十年代初已有多篇。在近代出版的早期针灸专著诸如《中国针灸学》中亦立专题加以论述。治疗方法,五、六十年代以针刺为主,七十年代开始多种穴位刺激法如穴位穿线结扎,穴位注射,耳针及穴位离子透入等用于临床,使疗效有所提高。而深入的工作则是在八十年代之后。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较为确切。曾有作者比较了口服、穴注甲氰咪胍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比较。结果证实穴注组疗效明显高于口服药组,且前者药量小,疗程短,无副作用[|]。

有关针灸治疗本病的机理研究亦已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动物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可以调整或增强胃分泌的作用。通过对溃疡病患者观察也显示,针刺可控制胃酸的分泌量,并对胃运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另一些研究表明,针刺对溃疡愈合的促进作用,其机制是与通过对植物神经的调整,增强胃肠蠕动,幽门括约肌舒缩、促进血液循环及降低细胞内cAMP含量,从而减少胃酸分泌有一定关系。特别是近年实验研究证实,针灸可预防大鼠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9]。

【治疗】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足三里。

配穴:下脘透鸠尾、胃仓透肝俞、梁门双透穴。

(二)治法

主穴为主,效不显时酌加或改用配穴。皮肤作常规消毒,用0.5~1%盐酸普鲁卡因行局部麻醉,术者双手消毒后用1~3号消毒铬制肠线穿于三角缝合针上,进针透穴后剪断埋于肌层内,敷盖无菌纱布3~5日。每次埋线间隔30日。可配合服用痢特灵片(0.1克)、普鲁本辛片(15毫克),前3日均日服3次,每次3片;后4日,日服3次,每次2片。共服7日。埋线2~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述方法共治1713例,其中147例配合服药,余均单用埋线法,结果其有效率85.1%~95.2%,治愈率为28.7~83.8%。对其中318例治愈者作2年以上的随访,复发者23例,表明有一定远期疗效[2~4]。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中脘、胃仓、脾俞。